专家评审意见: 1.本专业定位于植根武汉,面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型企业,服务于区域经济,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,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开发、应用和神经网络,契合市场需求。 2.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,对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要求符合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,专业课程模块划分和知识体系结构合理,方向特色明显。 3.本专业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,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、专业综合训练、企业实战训练“三层次”实践教学体系,推行了项目化教学,形成学用创相融的实践载体,分别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和校企联合的教学方法模式,创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。 4.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,建立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,体现了“一体化设计”的教学改革基本思想,专业教学进程安排合理,周学时安排均衡,考核方法科学,符合教学规律。 评审总结: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,目标明确,课程体系设置合理,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清晰,表述规范确切,符合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,体现了“应用型人才”的培养特征。同意通过论证。 建议: 人培建议: 必修课:Python程序设计(第2学期)--》人工智能(第3学期)--》计算机视觉(第4学期)+ 自然语言处理(第4学期)--》深度学习(第5学期)--》机器学习(第6学期) 修订意见如: 1、把《语音信息处理》换成《深度学习》课程(2.5学分),放在第5学期,主要是讲述神经网络等技术,为后续机器学习课程做铺垫。 2、把所有选修课替换成AI大模型方向,主要目标是基于AI大模型的场景化应用。 AI大模型原理与实践(第4学期)【3学分】--》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(第5学期)【3学分】+AI大模型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(第5学期)【3学分】--》AI大模型的优化与部署(第6学期)【2学分】 3、在专业实践上,把《智能语音处理综合实践》换成《深度学习综合实战》,从第6学期换成第5学期。 教学大纲建议: 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目标明确,主次分明,基本涵盖了所用到所有知识点。 新增AI大模型课程方向课程描述: 1.《AI大模型原理与实践》:这门课程将深入剖析AI大模型的原理、架构和训练方法。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构建大规模神经网络,包括模型的选择、超参数调整、优化器选择等。同时,课程还将介绍大模型的训练技巧、分布式训练以及如何处理大规模数据集。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,包括使用大模型进行图像分类、目标检测、语音识别等任务。 2.《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》:这门课程将重点探讨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(NLP)领域的应用。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预训练的大模型(如BERT、GPT等)进行文本分类、情感分析、问答系统、机器翻译等NLP任务。课程还将介绍如何对大模型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的NLP任务,并探索如何在大模型上进行创新和改进。 3.《AI大模型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》:这门课程将专注于AI大模型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。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大规模卷积神经网络(CNN)进行图像分类、目标检测、图像分割等任务。课程还将探讨如何使用大模型进行图像生成、图像翻译、视频分析等高级任务。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,并了解如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模型的训练和评估。 4.《AI大模型的优化与部署》:这门课程将介绍如何优化和部署AI大模型。学生将学习如何对大模型进行性能优化,包括模型压缩、剪枝、量化等技术,以减少模型的计算量和存储需求。同时,课程还将介绍如何将大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,包括模型的集成、推理加速、实时推理等技术。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,将大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场景中。 这些课程将提供对AI大模型应用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,帮助学生掌握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技巧和方法。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,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AI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和发展趋势。 专家签名: 2024 年 10 月 27 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