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下旬,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、优化课程设计,人工智能系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“磨课”教研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李珊枝主任和张倩副主任牵头,多位骨干教师积极参与,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、方法及实践环节进行了深入研讨与打磨。
活动中,十位教师依次进行课程展示,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,从教学目标、案例设计、课堂互动等方面展开说课。其他教师则从教学内容逻辑性、实践可行性、学生接受度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,实现了真正的“智慧碰撞”。
李珊枝老师在《人工智能》课程中深入讲解“启发式搜索”,通过八数码、罗马尼亚度假等案例,将抽象算法具象化,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函数的作用。
张倩老师在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》课程中围绕“循环结构”展开教学,采用问题驱动法,结合思维导图动态总结,构建了完整的教学闭环。
彭妍老师在《数据挖掘》中讲解“数据预处理”,结合电商数据案例,系统讲解清洗、集成、变换与规约方法,课堂互动积极。
黄亮老师在《人工智能》课程的“启发式搜索”教学中,以“学渣与学霸的复习策略”为情境导入,生动贴切;通过“导航寻路”等生活化类比解释A*算法,化解难点,增强学生理解,展现广泛的应用视野。
聂绩老师在《Pytorch应用》中聚焦“数据集读取”,通过MNIST案例和代码调试,帮助学生掌握DataLoader的使用,强调实践操作。
於韬老师(总结中提及)在“Word2Vec词向量”章节中采用问题驱动与案例结合,教学亲和力强,获得好评。
杨威老师在《智能语音处理综合实践》中围绕“特征提取”,通过MFCC、Fbank等特征对比,帮助学生理解语音信号的处理流程。
高武阳老师在《机器学习》中讲解KNN算法,通过生活化案例和互动提问,帮助学生理解算法三要素,课堂氛围积极活跃。
宋伸老师(总结中提及)在“单周期CPU设计”内容中系统讲解5条指令的实现,图文结合,逻辑清晰,为硬件类课程教学提供范本。
陈彦蓉老师在《计算机视觉》课程中,以“线性滤波”为例,通过实际问题引入,结合Open代码演示,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。
磨课结束后,教师们一致认为,此类活动能有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,促进跨课程资源整合。黄传河院长总结道:“磨课不仅是教学技巧的打磨,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。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,教师需持续迭代知识体系,应用AI赋能教学,结合知识图谱,提高课堂效率。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备课,努力提高教学能力,为本科评估做好充分准备。”
未来,人工智能系将定期开展磨课活动,推动课程体系持续优化,助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。